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7:58:34源自:本站作者:PB2345素材网阅读(14)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,恰恰是现代以来动辄以大同相号召的意识形态虚妄。
[23] 所谓先王之乐、雅颂之音,就是体现这种人道的。……故乐行而志清,礼修而行成,耳目聪明,血气和平,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,美善相乐。
以乐为最高境界的情感体验,确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,但乐必须和仁、诚结合起来,也就是将真善美结合起来、统一起来,这才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点。乐也者,和之不可变者也。[57]《乐学歌》,《明儒学案》卷三十二。又说:某自再见茂叔后,吟风弄月以归,有‘吾与点也之意。[50] 见《语录下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三。
这一点倒确实反映了朱熹的特点,他是很强调理性认识的,在他看来,只有在认识的基础上,从身心上著切体认,才能实现乐的体验。礼也者,理之不可易者也。朱熹之所以将所以然与所当然统一起来,就在于将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,将存在论与价值论统一起来。
性即理也,所谓理,性是也。这样一来,理和性就是不能分开的。王充批判了目的论,提倡自然论,同时也批判了天理论,主张物理论。他也是第一个从人性的角度提出并讨论理的问题的思想家。
这是本体论宇宙论的说法。程颐也经常谈到物理,并且主张格物穷理。
理也可以理解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。所谓理学,就是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。[32] 这就是人的形上学,也就是道德的形上学。在戴震之前,颜元就已经提出,性命之理,不可讲也[46]。
天爵却是人人生而具有的,是天给予的,只有自己掌握,别人无法掌握,这就是仁义忠信等道德品质。他认为,凡一物上有一理,须是穷致其理[37]。不过,他的自然论哲学与荀子有某种联系,对后来的柳宗元、刘禹锡,特别是王夫之等人,有一定影响。[26]《论衡集解·本性篇》,第67页。
在荀子看来,万事万物虽然错综复杂、变化多端,但是如果掌握了万物之理,便可以为我所用,以不变应万变,这叫用天地理,万变而不疑[9]。[30]《语录上》,《张载集》,第313页。
理义即道德理性是由人的内心自我决定的,不是由外部对象决定的,是自主自律的,不是外在他律的,这就是儒家的道德自律说。[22]《春秋繁露·人副天数》。
在孟子和儒家看来,理义虽然具有普遍性,但不像自然的规律那样可以认识和证明,它只能在人的道德实践和生命体验中去证明。他认为,理是气化运动的有序化的过程,天地之气,虽聚散、攻取百涂,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[29]。如果说,孟子是把义和理联系起来的思想家,那么,荀子便是把礼和理联系起来的思想家。大体而言,王充认为,人的品德之好坏,是由禀气清浊即自然原因决定的,但又重视积习等社会原因。[20] 他把阴阳这对范畴和时间范畴联系起来,说明天地万物的变化,认为其中有一种循环式的秩序,这种秩序就是阴阳四时之理。在这里,人的知性能力亦可被理解为认知理性,人有能力认识事物之理,并能够循理而行、缘理而行,甚至能够宰制万物。
但就其完成道德人格而言,其目的与孟子也是一致的。王夫之所说的天,是指自然界,天命之性当然是指自然界赋予人的道德理性能力,这一点同程、朱并无实质区别,虽然他不认为理是宇宙本体,而是以气为本体,但他承认,理是道德本体。
但是,韩非提出理的学说,意在论证法理的合理性、必然性,即为法治学说建立理论基础。[25] 义理、伦理是人所特有的,是人的道德理性的体现。
罗钦顺否定了朱熹以理为本的学说,提出以气为本之说,理被说成是气的动静、往来、阖辟、升降等变化所固有的性能或规律,而不是宇宙本体或道德本体。[42]《论语·泰伯篇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五。
三、物理 两汉哲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,出现了新的思潮,这就是以万物发生说为特征的宇宙论哲学。被称为理学之宗的周敦颐,提出了理性命的问题,这显然是从《易传》而来的,但他未来得及作进一步发挥。这个目的就是善,也就是太极之理。这所以然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,这好像是认识论上的因果问题,但实际上是一个存在的问题。
所谓性理,如前面所说,是从人性上说明人是理性动物,但这不是指人的认识或理智能力,也不是某种先验的概念或理念形式,而是指人的道德本性及其自觉。但这所谓形而上者,既不是现实世界之上的原型或理念,也不是现象背后的本体即实体,它就在人心之中,是人的最本己的存在,即性理。
[23]《春秋繁露·为人者天》。所谓就其实质而言,是说除了性理之外,理还有其他方面的意义,比如物理,但这些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取代性理的地位,而且最终被归结为性理。
对顺而不妄的最好解释就是有序化,或者可解释为规律。按照《说文》的解释,理字的本义是治理玉石,使之成器。
理学家正是通过形上与形下、体与用等范畴,说明理与气、性与情的关系。[32]《二程遗书》卷二十二上,《二程集》,第291页。[20]《春秋繁露·十指》。他的著名的制天命而用之[8],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之上的。
至于他所说的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,显然是讲性理,其内容同程、朱一样,是指仁义礼智等道德理性。因此,荀子有时是礼、法并用,在荀子这位儒家门下,出现韩非这样的法家,也就不奇怪了。
就物理而言,他认为目的论违道理之实,不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形。礼被说成理,就取得了客观的理论依据。
天道流行,赋予万物,人得之以为性,性就是理。就其自然,明之尽而无几微之失焉,是其必然也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50xid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
下一篇:改善大气环境需“标本兼治”